客服热线:400-6558-138 易记网址:www.76438.com

配资利率   |     帮助中心   |     立即登录   |     免费注册

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年终盘点|十大关键词回顾中国保险业的2024

年终盘点|十大关键词回顾中国保险业的2024

2024/12/31 10:14: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每日财报 栗佳

道道难关皆能闯,漫长道路亦光明。2024年,保险行业发展有喜有忧,政策、产品、渠道、投资等等因素不停地交织变化,各种话题层出不穷,各大保险机构在困境中寻求新机,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奋笔书写全新篇章。

岁末之际,《每日财报》谨以从一整年的保险行业事件中挑选出十个“关键词”来总结保险业的2024,以期勾勒出这一整年保险市场在应对强监管下的被动变革,以及身处逆周期市场环境下的主动“求变”。而这些转变,无疑是为了行业在未来更好地向高质量转型而提前打下了根基。

0 1

关键词一

“保险打破刚兑”引热议,保险不再“保本”?

2024年3月份,《财新》在文章中提到,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已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这意味着保险产品将从法律上打破刚兑。

虽然《保险法》的修订结果还没有落实,但此言一出,立即在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保险的本质在于从不确定中寻求一份确定的保障。然而,若刚性兑付的原则被打破,保险的核心价值是否还能得以维持,这引发了用户的担忧。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打破保单刚兑会对保险业的公信力造成影响,这是个非常谨慎的事情;另一方面,目前《保险法》修订还处于讨论和建议的初级阶段,尚未有完整的条例和具体规定,也并未公开征求意见。而且从立法到落地,还有很长的流程要走,能不能落实也不能确定。

事实上,保险产品的刚性兑付原则是否会被打破,还是取决于保险公司当下的资产端和负债端面临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但就当下保险业面临着负债端刚性成本约束和投资端追求绝对收益双重压力的挑战来看,未来打破刚兑的趋势极有可能无法避免。

负债端方面,随着2024年银保渠道逐渐落实“报行合一”,经纪、个人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或也将全面推行,各大险企的保费端波动明显。与此同时,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叠加权益市场波动,近年来险企的投资收益也在震荡中前行。

因此,不少险企尤其是中小险企的风险敞口加大。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险业已经存在至少6000亿的高风险资产,部分人士更是预测可能会达到万亿级别。

从这个维度来看,“打破刚性兑付”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但市场绝不会以最糟糕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是在计提偿付能力办法中认真执行,所以我们也应当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0 2

关键词二

预定利率再下调,防范风险是重中之重

我国正处于低利率周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低利率加剧了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过去几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保费收入增长的目标,中国寿险行业签发了大量的高利率长期保单。

然而,随着整体利率水平下降以及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旧保单累积的利率风险越来越大,这对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偿付能力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缓解这一风险,金融监管总局于2024年8月2日向行业下发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要求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更为引发业内外高度关注的是,该《通知》还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寿险利率进一步下调是大势所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预定利率为2.5%及更低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

下调利率是应对利差损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不能忽视的是,已经签发的高利率保单的风险并没有化解。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利率敏感型保险产品来调整业务结构,但除了要考虑政策的相关规定以外,还要考虑两个主要的现实问题:第一,经济下行时,获得高质量投资标的的难度大大增加;第二,保险公司自身的投资能力需要提高。

0 3

关键词三

“报行合一”落定,各销售渠道影响持续

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共同构成“报行合一”政策,并逐步明确了具体监管规则,先后在银保和中介渠道推行了“报行合一”,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报行合一”后,全行业相关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降低30%。“报行合一”是为了严控销售费用,解决行业乱象,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对行业费用高企弊病的一次纠偏,推动销售渠道高质量发展。

但也不可否认,“报行合一”也给银保和中介渠道带来了业绩压力。银保渠道方面,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大部分保险公司受到的负面冲击较大,而银行系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而中介渠道受到的冲击更大,收入大幅下滑,部分产品的佣金率下调幅度达40%-50%。根据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经代市场的标保规模同比下降了30%。

与此同时,保险经代公司也面临较大压力,最先倒下的是实力不足的小型中介,据统计,2024年已经有至少279家保险兼业机构的金融牌照被注销。还有一些保险中介公司选择转型,例如,在新三板挂牌的山东昌宏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转型为体育用品公司。由于收入下降,很多中介机构的业务员也另谋出路,包括回流到保险公司。

预计接下来行业将迎来一波中介机构倒闭、合并的浪潮,虽然机构数量减少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市场仍然需要保险中介,所以我们认为,市场所担忧的“保险中介行业不复存在”的情况并不会发生。

0 4

关键词四

分红实现率“暴雷”,分红险面临转型

在利率下行、利差损风险加大的大背景下,保险产品的转型势在必行,保险公司与客户共同分担风险是转型的主要思路。不少保险公司押注分红型保险,毕竟在“资产荒”的宏观环境下,分红险以其“固定收益打底+浮动红利增值”的独特模式,无疑对广大寻求财富保值增值的客户群体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

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分红型保险是未来的主流产品,因为从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我们要去主动应对利率下行,还是要去引导行业逐步“打破刚兑”、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压力和风险,都必须完成分红险的全面转型,这一点毋庸置疑。此外,分红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险企股东、员工与客户之间的“不可能三角”,真正统一了三者之间的利益,达成险企赢,则员工赢、客户赢的多赢局面,这在传统型产品的经营模式之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然而,分红险要扛起大旗还面临很多障碍。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于,目前分红险产品的分红实现率表现差强人意,整体来看,市场上有近半数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低于100%,即便是不少实力强劲的头部保险公司,也出现了分红实现率全部低于100%的情况。

当然,分红实现率的下滑,首先是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有关;其次则是受到了监管对保险产品收益率“限高”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对于因为较高的演示利益而购买分红险的客户来说,不及预期的分红实现率肯定是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对于其他潜在客户而言,过低的分红实现率水平无疑也会对他们的投保意向产生动摇。

在如此境遇下,这就不得不倒逼各大保险公司需要加强对销售队伍的培训与管理,因为投资型保险产品对销售的专业性、合规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业务员都能轻松驾驭的。保险公司与销售机构既要培训业务员的专业知识,也要督促他们正确引导客户,更应该合理管控客户预期,真正给客户讲清楚分红险其中的逻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前熟知和接受分红实现率可能会面临持续调整的心理预期。

0 5

关键词五

港险成“鲶鱼”搅动内地市场,违规销售亟待整治

由于港险的投益范围限制较少,可以投资海外市场债券、股票等,而且许多港险购买周期及回本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具有高收益率、高稳定性的特点。港险可以提供多达9种货币选择,满足不同货币配置需求。也就是说,通过购买香港保险,用户可以实现资产的全球化配置,还可以作为对冲汇率风险的工具。

而随着内地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居民财富的增加,港险的这些优势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很多内地中高净值客户本就更加旺盛的财富管理需求,在内地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保险公司投资压力加大的现实境遇下,赴港投保也就成为了“香饽饽”。

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旅客赴港投保所贡献的新业务保费总计达到589.72亿港元,占所有新单保费的份额为32.56%,较2022年的20.66亿港元同比增长超27倍。

然而,进入到2024年,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的热情却有所“降温”,根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据显示,源自内地访客的新增保费较2023年同期下跌6.9%至296.83亿港元。

内地访客赴港投保规模下降的背后,实则是剑指无牌销售人员在网络渠道上大肆违规激进宣传港险,以及无牌转介人违规收取佣金的乱象,从整个市场合规经营的角度,一定要通过监管的方式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源头整治。

于是,我们看到2024年4月份香港保监局和廉政公署联合展开调查活动,打击无牌向内地客户销售保险的贪污及违规行为,包括广东金融监管分局在9月份下发文件,启动全辖全行业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违规跨境投保专项治理工作。

香港及内地监管的频频出手,都对整个市场产生比较大的威慑作用,核心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监管将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合法合规界限给划分清楚,让用户赴港购险需求能够控制在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范围之内。

0 6

关键词六

医保DRG改革,商业保险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加快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早在2021年11月份,国家医保局就制定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2025年已悄然而至,这也意味着距离DRG/DIP即将全面实施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了。

DRG付费是按照患者的患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将病人分入临床病症与资源消耗相似的诊断相关组,然后根据每个组别的资源消耗情况来确定支付标准。这种模式下,医保基金不再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进入的DRG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好处是实行“一口价”的收费政策,费用更加透明化,从而遏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可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患者被过度治疗。

但硬币另一面,DRG改革对百万医疗险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医院可能为了控制额度,将一些之前可以住院的项目转为门诊,这就导致用户报销门槛变高。再比如医院为了控费,可能倾向于使用国产药、性价比高的药,而对于患者所需求的进口药使用会降低,进一步导致百万医疗险报销门槛变高。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DRG模式下,医院会严格控费,这对于那些追求更高品质就医需求的患者而言,就可能去选择特需部及私立医院就诊,将推动中高端医疗险集中爆发销售。

此外,为了适应新的支付模式,DRG改革也倒逼着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通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如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康复护理等,不仅能降低保险公司赔付风险,还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0 7

关键词七

重磅推出“国十条3.0”,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引航向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被业内誉为保险行业的“国十条3.0”,通过十条举措进一步明确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亦是顶层设计对国内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思想、理念、体系等方面的系统化定调。

相较亟需加快改革发展的“1.0”时期,及与现代保险服务业仍有差距的“2.0”时期,“国十条3.0”对保险业下一阶段明确提出了2029年与2035年两个明确时点的发展目标,擘画出保险业未来十年的新蓝图---到2029年,我国保险业需初步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服务持续改善、保障日益全面、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偿付能力充足、治理与内控健全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框架;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

其中,有三条主线贯穿该宏伟蓝图始终。一个是聚焦严监管、强监管,分别为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依法合规。第二个是聚焦“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实现防范增量风险和化解存量风险“两手抓”。三是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分别包括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和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也期望在接下来的十年,借助“国十条3.0”创新政策的引领力量,保险业能步入一个更为稳固、稳健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之中。

0 8

关键词八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大力发展商保年金、个人养老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提速,消费者对养老保险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商保年金的需求与潜力巨大。

2024年10月18日,国家金管局深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是保险业“国十条3.0”出台后的首个配套文件,文件首次明确了商业保险年金的概念,提出了推动业务发展、加强监管的相关举措,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随后,不仅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表示将大力发展各类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同时,中国人寿、国民养老、光大永明人寿等多家保险机构也加大了对商保年金的宣传。

于我国整个社会而言,商保年金在健全金融保障体系、促进养老财富储备和保值增值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保险业还可充分发挥在产品创新、连接康养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多维度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发展。而对一众保险公司来说,商保年金结构挺复杂,产品设计得考虑养老风险、长期资金稳健积累,还得符合养老保障特点,门槛并不低,需要保险机构下足功夫钻研。

与此同时,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全面实施,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由原来的36个城市(地区)先行实施扩大到全国范围实施,并进一步优化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下的产品供给、领取条件。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长期资本的重要组成,发展个人养老金,金融机构大有可为,也大有裨益,特别是对于重要参与方的保险机构,更需要多从长远利益考虑,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深入分析不同人群偏好,按风险预期、收入水平、生命周期和功能进行分层设计产品,创新出针对不同客群的、具有流动性、可以提前支取的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0 9

关键词九

“退金令”威力显现,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

自2020年以来,国资委便要求各央国企严控非主业投资的比例和投向,加快非主业、非优势业务的剥离,持续引导国资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剥离金融资产。去年5月更是举行了一次重大会议,明确了“退金令”实施纲要。

2024年5月27日,国资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通过审议,这部被称为“退金令”的政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二是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由此刮起了保险公司股权“清退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业的资本结构。

《每日财报》注意到,据金管总局网站公示,2024年有11家险企股权转让获得批准,主要呈现三大特点。第一,一些央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密集退出险企股东之列,比如,国网英大、西安飞机工业集团退出永安财险;中石油退出中意财险,将股权全部转让给外方股东。第二,地方国资平台化身“白衣骑士”,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退出股东的“接盘”主力。如重庆迪马将三峡人寿股权转让给重庆高速、上海灵秀实业将众诚汽车保险的股权转让给广州金控等。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还有多家寿险公司股权被挂牌,且均处于悬而未决状态,这多数与“退金令”有关。例如,中国有色挂牌民生人寿股权、鼎诚人寿65%股权被挂牌转让、大家养老100%股权待售等。

这充分说明,在多年的政策引导下,险企早已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主业和本源,牌照溢价也随之回归理性,其股权的价值将与自身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密切挂钩。

10

关键词十

险资举牌近年之最,聚焦国家重点领域

2023年下半年以来,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配置型资金入市举措陆续推出,尤其是在8月、9月和10月份,监管层面连续三次罕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布通告等形式,鼓励并引导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地用于长期投资。

政策的持续利好下,2024年险资积极入市,直观表现即是举牌数量达到近年之最。据《每日财报》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7家险企完成18次举牌,他们分别是紫金财险、长城人寿、中国太保、瑞众人寿、中邮保险、利安人寿和新华保险,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个股聚焦在环保、电力、交通、医药、非银金融等领域,延续高股息、红利风格,举牌上市公司数量刷新了近4年的纪录。

其中,长城人寿是2024年举牌频次最高的寿险公司,第一次举牌发生在1月份,其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在二级市场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无锡银行股份999.99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46%。第二、三、四次举牌均在5月份,分别举牌了城发环境、江南水务和秦港股份。次月,长城人寿又完成对赣粤高速的举牌。紧接着,7月末,长城人寿选中环保板块,举牌绿色动力环保。

另外,瑞众人寿2024年也非常“给力”,共有四次举牌动作,其中三次聚焦于龙源电力 H股,先后在7月、10月和12月完成对龙源电力 H股的举牌。而另一家被瑞众人寿举牌的上市公司为中国中免H股。

可以看到,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无论是头部机构还是中小寿险公司,险资正在加大对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布局,尤其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电力、交通、医药等国家战略重要领域。这不仅是在响应国家号召,更是在通过布局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以获取更长远的收益。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

立即扫码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





服务热线

400-6558-138

工作时间:08:00 - 20:00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周末时间:09:00 - 18:00

新宝QQ客服

微信公众号
知道创宇云安全

Copyright © 2008-2020 【新宝配资】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